综合新闻

兵团日报全媒体:石河子大学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产量实现新高 棉花秸秆“变废为宝”破解畜牧业饲草料短缺难题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发布时间:2024-03-08浏览次数:10

    “饲料发酵得不错,再有10天就能正式开窖。”3月4日,玛纳斯县金牧盛禾草畜联营合作社负责人高明来到发酵池,查看微贮饲料的发酵情况。他告诉记者,这些由棉花秸秆“变身”而来的1.2万吨微贮饲料可供4000头牛吃上一年。


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的专家在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指导养殖户使用棉花秸秆微贮饲料。


目前,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在全疆布局了57个示范点示范推广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技术,去年秋收后指导制作的9.5万吨棉花秸秆微贮饲料能满足30万只羊或3.5万头牛一年的粗饲料需求。

随着新疆畜牧业快速发展,牛羊牲畜养殖却面临饲草料短缺的现状。据测算,南北疆一年的饲料缺口约2000万吨,成为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难题就是课题。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人员把目光聚焦到了棉花秸秆上。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2023年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4.98%,但90%的棉花秸秆被视作废弃物而直接还田。

如何实现棉花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破解畜牧业饲草料短缺难题?2010年起,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试验,针对棉花秸秆木质化程度高、游离棉酚及药物残留等严重影响营养的负面因素,筛选组合棉花秸秆微贮专用复合菌种及发酵辅料,探索出在秋冬低温季节进行棉花秸秆窖藏微贮及裹包微贮的生产工艺各一套。

“棉花秸秆经过收割粉碎后,与农业加工的废弃物如甜菜水丝、葡萄皮渣、枣渣等配料混合,再配合使用棉秆微贮专用菌和发酵辅料,经过窖池或裹包形式发酵后,就变成了优质的粗饲料。”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负责人孙新文介绍,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关键指标游离棉酚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粗蛋白质则高于玉米秸秆、麦草稻草等,且一亩地的棉花秸秆可制成300至400公斤微贮饲料,足够一只羊吃一年,可有效替代青储饲料。

2018年至今,该技术在全疆各地示范推广,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从棉杆收割、窖池消毒、饲料搅拌、封窖、发酵程度监测等方面对畜牧合作社和养殖户进行全过程培训指导,在全疆各地示范推广达25万吨。

高明是尝到甜头的人之一。两年来,他将棉花秸秆微贮饲料生产量从0.8万吨提高到了1.2万吨。在他看来,棉花秸秆微贮饲料除了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还有一大优点——成本低。

“一公斤棉花秸秆微贮饲料成本不超过3角钱,比青储饲料低2角钱左右,使我们的养殖成本降低近一半。”高明说,现在已经有不少养殖户主动找到合作社,希望能学习这项技术,未来,他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并辐射带动周边散户制作使用微贮饲料。

棉农也成为受益者。玛纳斯县棉农薛国雷告诉记者,相比还田,棉花秸秆的采收利用既省了打秆费,又提高了残膜回收效率,综合算下来一亩地可节省开支近40元。

在孙新文看来,棉花秸秆微贮饲料化利用不仅有经济效益,更有生态效益。“如果新疆的棉花秸秆实现饲料化利用,每年大约可以生产棉花秸秆微贮饲料1500万吨,基本可以填补新疆饲草缺口,有效减轻放牧压力,对实现草畜平衡、解决人畜争地、保障生态环境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孙新文说。

还将有更多“废料”变“饲料”。记者了解到,在棉花秸秆微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石河子大学饲草料综合利用团队还形成成熟的玉米秸秆微贮及西红柿酱渣、啤酒糟、果渣、葵花秆、芦苇秸秆等其他农业废弃物微生物发酵饲料化利用工艺。“我们将持续优化工艺技术,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进一步向基层农牧民推广,实现农牧业的良性循环。”孙新文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赵优通讯员刘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