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动物科学专业介绍

来源:动物科技学院发布时间:2022-11-18浏览次数:144

动物科学专业作为新疆实力雄厚的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专业,面对国家畜牧产业北移西扩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专业承担了国家“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和实践适应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项目研究的背景

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精神,结合我校实际,2014年以来我们开展了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面对我国畜牧产业现代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改变以及招生数量日益扩张的新形势,学生培养模式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现代畜牧人才的需求。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新的培养方案,研究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优化配置教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科竞赛等为提升培养质量的改革内容,经过2014-2017年的学生教学实践,初步证实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提升教学效果,缩短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具有明显改进作用,该培养模式经过进一步的实践论证,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主要内容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畜牧业专门人才的需要,准确定位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着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建设优秀教学团队,优化配置教师,争取更多教学科研经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形成一整套专业综合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形成动物科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同类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参考。

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①培养出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有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以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获得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目标;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本专业生产管理方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层次人才;③培养出能解决生产第一线问题的拔尖专业人才。

2.研究制定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设立了3种培养模式:①本、硕、博一体式招生培养模式,组成5-7人学生班;②本、硕(尤其是专业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组成10-15人学生班;③利用2+X年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组成30人左右的学生班。

1)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按学科大类实施学科通识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学科素质基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在前4个学期完成。

第二阶段:目的是分类培养,即按照3个类型培养本-硕-博一体式高级人才、本-硕式高级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本-硕-博或本-硕连读人才的培养

在我校本科学生课程要求之外,还应开设《分子生物学》、《学科前沿研究进展》、《专业外语文献阅读与写作》。学生在第三学年末经过学业考核,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建立以项目组导师为主,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副高以上职称专家组成的项目组学员指导小组(简称导师组),负责项目组学员培养过程的所有环节,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学校则广开与国外名校合作培养的途径,优化培养方案,为学生出国(境)深造或联合培养提供政策、条件支持。此外,要参加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6学时;有考核的公益劳动3周;有考核的专业实践活动不少于4周。

-硕-博连读的英才的将申请科研项目、完成项目、发表文章、获得专利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本-硕连读的拔尖人才将完成企业要求的生产指标、研发实用生产技术或产品、推广实用新技术或产品为主要考核指标。

3)实用型人才培养

由相关专业学院配备导师,实行主干专业+选修模块或辅修专业模块等方式,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成为行(产)业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奠定基础。将掌握生产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3.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一是通过经验丰富老教师引领,提高教学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二是通过国家推行的“西部计划”、“西部之光”等项目,将青年教师输送到国内知名的具有拔尖人才培养的院校学习,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水平方面得到提升。三是青年教师通过“访问学者”、博士后培养等方式派驻国外的相关农业院校,接受国外农业拔尖人才培养氛围的熏陶,加强与国外相关院校的交流,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四是加强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在企业和生产单位挂职锻炼,学习知名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理念,着重加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优化配置教师。推行教师团队授课制度,教授、助教有机配合,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实现教师资源的最大优化。在大学层面突破学院之间、学校之间教师资源的制约,加强引进院外、校外、境外的知名专家、教授为学生授课的力度,扩充教师力量,形成以学校为基础,校外、境外教学名师相补充的教师配置制度。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将实习基地划分为两类,一类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水平,在学院内或校内对现有的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利用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畜牧科学院以及疆外知名的研究院在研究实力和水平方面的优势,将拔尖人才送到这些单位,进行科研能力和素养方面的培养。另一类以现有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基础,重点发展与现代畜牧业有关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如疆内的正大、泰昆、天康等畜牧企业,将培养对象输送到这些企业中去,培养学生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学习企业的组织管理理念,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培养行业中的优秀拔尖人才提供支持。

三、特色与创新之处

 1.在教育理念上改变以往培养一般人才的观念,建立分层次,分群体的因类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最终形成完善的英才教育,形成研究型创新拔尖人才和实用型拔尖人才结合的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

 2.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以现有的动科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通过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突出分类教育的特点,将学生培养分为学科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与个性发展阶段,制定出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在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设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管理委员会,协调处理运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增强学院教学资源的统筹能力,调动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参与,实施职能化的管理。在教学方面相对自主,包括自主设计培养方案,配套建设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运行,设计教学考核办法与奖酬等等。同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每年设立创新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教学模式研究、学生实践创新等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和探索。

四、实践效果与社会评价

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在2013、2014、2015级学生中实施后,学生、家长与用人单位非常认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毕业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从原来的50%提高到了2017届的9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3%。以往学校出经费安排实习许多单位不愿接纳,现在用人单位纷纷提高待遇争抢接受学生实习。